推开百年宫门,看见千年中国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从此,“故宫”之名取代了“紫禁城”,这座昔日皇帝居住的禁区,变成了对公众开放的文化殿堂。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从此,“故宫”之名取代了“紫禁城”,这座昔日皇帝居住的禁区,变成了对公众开放的文化殿堂。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的匾额挂上紫禁城城门,这处汇聚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承载中华民族记忆的时间容器,从此由昔日皇家宫殿开始转变为面向人民的博物馆。
202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在这历史性的时刻,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8集纪实访谈纪录片《我们的故宫》正式定档,将于10月11日开播。该片通过新华社记者张扬的视角,带观众一同回望百年,全方位记录故宫从帝王宫殿走向人民博物馆的历程。
王楚钦真"出圈"了!刚在WTT赛场实现"三冠王",转身就登上了《时装男士》封面,这波操作让粉丝直呼太优秀了。
光影视界中,时间得以定格,历史也拥有了被雕刻与对话的更多可能。“蝈蝈小姐”是一位古风肖像摄影师,她的作品融合了严谨的考据与诗意的想象,以一种绘画式的视觉语言,讲述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红墙黄瓦间伫立的女子、烟雨朦胧中低眉的仕女、梨花树下独酌的文人——这些画面不
今天(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百年守护,百年传承《文博日历》为你准备了一份详细攻略一起开启国宝含量超高的沉浸式文博之旅重磅文物集中亮相带你“种草”午门百年大展打卡地点:故宫午门打卡理由:你想看的明星文物这里都有在故宫博物院百岁生日之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十集纪录片《百年守护》于10月9日、10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和央视纪录频道(CCTV-9)19:27首播。
202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在这历史性的时刻,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8集纪实访谈纪录片《我们的故宫》正式定档,将于10月11日开播。该片通过新华社记者张扬的视角,带观众一同回望百年,全方位记录故宫从帝王宫殿走向人民博物馆的历程。
鲁迅在社交的同时,故宫博物院成立大典在紫禁城的乾清门外隆重上演,涌入参观文物的民众多达数万。三大殿的丹陛上挤满了人,与百年后故宫纪念大展的火爆几无二致。
2025年10月10日,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核心位置的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它的100岁生日。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匾额悬挂于神武门,标志着这座昔日的皇家禁苑,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成为开放的文化空间。在百年的历史长廊中,有一段不可不提的传奇——故宫文物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从此,“故宫”之名取代了“紫禁城”,这座昔日皇帝居住的禁区,变成了对公众开放的文化殿堂。
期待已久的故宫博物院百年大展来了,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在午门展厅对观众开放,展览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单元,展出文物200件(套),包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伯远帖》等传世珍品
100年前的今天——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神武门前,人头攒动,新匾高悬。气势磅礴的五个大字“故宫博物院”赫然在目,向世人宣告一场重大变革的到来。这一天,这座跨越明清两朝的帝王禁苑,以故宫博物院的身份向公众开放。
昨日傍晚的那一刻,18时34分的黄昏像一把橙红的刷子,轻轻刷过飞檐与琉璃瓦。我站在屏幕前,看到照片里朱红宫墙被霞光裹成暖金色,湖面像镜子一样把天空和建筑拼接成一幅双层的画面,虚与实在一起摇曳,像是在提醒我们:历史也会有温柔的时刻。
1938年腊月,北平已经连着下了三场雪,紫禁城午门外的广场上,白茫茫一片。可就在这片银白里,却有一圈刺眼的暗红——那是被扒光了金箔、戳得千疮百孔的三口鎏金铜缸。
今天,《中国梦365个故事》带您走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在与故宫的朝夕相伴中,他用数以百万的文字,为读者搭建起一座穿越历史、深入读懂故宫的桥梁。
一场名为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的特展,正静静地迎接每一位观众,而在紫禁城的东北隅,一处曾经深藏的隐秘花园——乾隆花园,正随着“世纪大修”的推进,向世人揭开面纱,几乎在同时,总投资20多亿元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所有这些,构
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前举行隆重的开院典礼,曾经的皇家殿宇以崭新身份向公众开放。
百年好合、百年大计、百年之约……中国人对“百年”有一种美好的执念。而今天,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满100年,真正的百年一遇。
从孤岛暗巷到深山溶洞,从长江险滩到山城街巷,中华文明的火种在颠沛流离中跋涉千里。这些被战火淬炼的文物和典籍,不仅承载着千年智慧,更铭刻着中华民族在至暗时刻的坚韧与尊严。